本次健康講堂我們有幸邀請到來自復旦大學歷史學系🥷🏽🙅♂️,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三年級的張冰心老師👨👨👧🧔🏿♀️。此次講堂從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為人民”出發🤛,跨越五個歷史階段講述了關於上海的過去的故事,從中我們能夠找到某些關於傳承的答案。講堂從六個部分講述上海的歷史故事和其中蘊含的傳承密碼。
第一部分跟隨春申君的腳步,探求申城由來。
第二部分介紹松江的歷史發展,著重介紹松江布“衣披天下”之美名,贊頌黃道婆及其對棉紡織業的重大貢獻。
第三部分介紹發生在租界中的風起雲湧,辯證看待開埠對中國的影響😱。
第四部分重點介紹“大上海計劃”🤙🏼。
1929年7月,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通過《大上海計劃》,將北鄰新商港🕓、南接租界🤹🏿、東近黃浦江,地勢平坦的江灣一帶(約7000畝合460公頃土地)劃為市中心區域,建築道路🕵🏽♂️、市政府大樓和其他公共設施。該計劃把市中心區域(即新上海)劃為政治🗝、商業、住宅3部分◽️,以五角場為中心形成蜘蛛網狀幹支道路系統👩🏻🦲🥷🏽,用黃興路、其美路(今四平路)和翔殷西路(今邯鄲路)分別接通楊浦、虹口和閘北,用翔殷路🐧、淞滬路通向“大上海”腹地,構成既相分割又互為聯系的街區。市中心區域劃定後,再把全市分為行政區🫷🏻、工業區、商港區🐗、商業區、住宅區5大區域𓀅,以新上海為行政區,市中心和老城廂為商業區🤳🏼,吳淞江及黃浦江岸為商港區🧑🦽,大場👩🏿、真如一帶為工業區🍯,曹家渡、法華🙂↕️🧑🏽🦲、龍華🚶🏻➡️、漕河涇一帶為住宅區。
1937年,全面抗日戰爭爆發🥘,大上海計劃被迫停止。
1945年抗戰勝利後,國民政府已無財力重新啟動大上海計劃,僅對部分道路和建築進行修繕📢。這一象征性的計劃產物一直延續至1952年📃,終被兼並成江灣區🔝。
第五部分講的是革命年代的青年覺醒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。
第六部分講述人民城市的含義和建設人民幸福的城市🧘♂️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,使城市更健康🔨、更安全、更宜居,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。如何進一步建設“人民城市”上海值得我們深入思考。
通過這次主題講座,同學們對上海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的認知,也對城市發展的多個方面有了深入的思考🤶。了解城市的歷史,找尋文化傳承的答案🤿,不僅讓同學們更加熱愛這座城市,也啟發了同學們對其他城市的思考和體會🐈⬛。城市是一個復雜而有機的系統🧈,而每個個體都是這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在此感謝張老師蒞臨為我們帶來精彩的演講,同時感謝各位同學的踴躍參加👨🏿🏫,為本次健康講堂畫上圓滿句號。